首页 > 指数投资 > 指数观点
第1只“保险基金”7月出炉 “需求飓风” 越过防线
2001-06-04 08:00:00 来源: 字号:

  ◎有权威人士透露,此次开放式的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的证券投资基金,将担纲国有股减持大梁。◎如果说国有股减持形成了巨大然而干涸的河道,那么保险资金完全可以成为壮阔的河流。

  经过一个月的养精蓄锐,本周沪深大盘一跃而起,沪市更将2205点新高踩在脚下。点燃此番两市冲关拔寨激情的,是首只面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投资基金即将成立的消息。

  该基金为开放式基金,初始盘为60亿元左右,主要用于证券投资,其中约有40亿元的份额将归属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余下20亿元将由其他1~2家保险公司分享。据权威部门透露,目前有关方案已报送监管部门,正式推出的时间不会晚于7月。

  1999年10月,保险公司被允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中国股市首次为保险资金开闸放水————然而一直都仅仅是涓涓细流,保险资金入市总额迄今为止也只有115亿元左右。不过就在当时,中国保监会主席马永伟与中国证监会的新闻发言人就曾明确表示:专门为保险资金设计的开放式基金以及其他入市形式已在着手研究,待条件成熟时将适时推出。

  一年多之后,条件已经成熟———2000年深沪两市市价总值到年底已经超过4·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0%,市场规模全年成交60827亿元,监管体制也有很大改进。至于时机,目前成规模的国有股减持箭在弦上,急需引入更多的机构投资者。 并非巧合

  1999年10月底,证券市场两大开拓性政策联袂登场:一是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股市,二是以配售方式进行国有股减持,一扬一抑,市场未起大的波澜。尽管国有股减持的两家试点中国嘉陵与黔轮胎,其配售均以试错告终,但是当时两项政策同时出台的方式,还是有效冲销了市场的焦虑。

  眼下,这种冲销方式正在重演。2001年4月26日,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宣称,适当减持国有资产的方案不久即可公布;而2001年5月14日,在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对接研讨会上,证监会秘书长屠光绍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王宪章都明确表示,将面向保险公司发行定向保险投资基金,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经营水平高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保险公司将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国有股、法人股减持。

  我国证券市场国有股总量约有2200亿股,国有控股企业其国有股的比例一般在70%以上。以目前深沪两地60倍左右的市场盈率计,国有股总市值为50000亿元人民币。没有实力强劲的机构投资人,减持数额庞大的国有股显然不切实际。

  有权威人士透露,此次开放式的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的证券投资基金,将担纲国有股减持大梁。此前,曾有专家呼吁,成立专供保险资金认购的“配售基金 ”,以承接可供上市流通的国有股减持部分,达到双赢格局————既能为保险资金提供较好的收益保障,也有助于减轻公股流通对市场的巨大压力。

  据证监会的官员介绍,部分保险资金承接所减持的部分有相当的可行性。第一,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是证券市场发展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第二,作为机构投资者,它对于市场有着较为理性的稳定作用,而市场一直为国有股减持一惊一乍,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的投资基金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示范作用。 需求飓风

  如果说国有股减持形成了巨大然而干涸的河道,那么保险资金完全可以成为壮阔的河流。

  1997年我国保费收入1072亿元,较1996年增长20%,1998年实现保费收入1247亿元,较上年增长14%,2000年保费收入已达1596亿元。

  但如此庞大的保险资金面临着资金运作方式的限制———我国《保险法》第104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自1997年以来,随着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7次下调,保险公司资金运作举步维艰。

  据33只基金2000年报显示,保险业所持有的基金单位在2000年末的市值约为136亿元,其中,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持有的基金单位的市值在2000年末为56·68亿元,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为31·03亿元,平安保险公司为29·87亿元,中国再保险公司为12·54亿元。华泰保险、泰康人寿、大众保险与友邦保险等持有的基金单位,在2000末市值仅为6亿元。

  保险资金平均持有基金单位总数为基金总额的14·6%。但这个比例很难再上升。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保险公司持有的基金单位总数不得超过该基金总数的10%。33只基金年报显示,一些保险公司投资于单一基金已接近10%。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例,它持有的基金开元、兴和已分别占其总数的9·61%、9·68%。该保险公司,今年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理论上讲应达到160亿元,但是,在33只基金分红后,基金净值的总规模不到700亿元,根据10%的投资比例限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即使对每只基金都达到该基金份额10%的比例,最多也只能投资70亿元。

  33只基金总体规模仅为650亿,保险公司面临投资无门的尴尬境地。而且,证券投资基金是专门为中小投资者设计的投资工具,保险资金购买证券投资基金,与中小投资者分抢一杯羹从一开始就只是权宜之计。为保险资金量体裁衣的证券投资基金可以说势在必行。

  即将亮相的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的开放式基金从理论上讲,数额可以无限扩大,对保险资金来说,是“天空任鸟飞”,可以一展宏图。

  事实上,在发达市场,保险资金对证券市场一直胃口颇佳,以“需求飓风” 被华尔街叹为观止。美国保险公司业务量占其金融市场业务的三分之一以上。1997年美国寿险公司投资资产中有70·6%是股票,17·4%是债券。日本保险公司的投资中50%为证券,其中34%是股票。英国保险投资中有60%是股票。指定意味着被剥夺

  据权威部门的消息,此次向保险资金定向募集的开放式基金,将由证监会指定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

  基金专家,平安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刘传葵先生认为,如果是处于试点阶段,指定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作为试点也无可厚非,但是进入正常运作以后,还是应该按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运作,毕竟,指定意味着被剥夺————别的基金管理公司失去了运作的机会。

  他认为,没有市场的检验,就不能说现有的14家基金管理公司哪家有能力来运作。作为定向募集的基金,每一家基金管理公司都是有资格设计,有资格筹备的,至于能不能筹集到足额的资金,能不能有效的运作,市场自有评说。

  他强调,由于是定向募集,完全允许募集不成功,按有关规定,将归还本金,并附带当时的活期利息;再由于是开放式基金,如果动作不理想,投资人可以随时赎回。如此来说,作为投资人的保险公司并无风险。对基金管理公司来说,指定所带来的垄断,必定在相当程度上损害市场竞争。不错的错觉

  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设立的开放式基金被市场广泛认为是私募基金的先遣军,但是人大法工委主任王连洲否认了这种说法。

  此前,我国已有定向募集基金的先例,如在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领域的某些基金,但它们也不能称作为私募基金。

  刘传葵先生认为,将该基金称作私募基金或私募基金试点的说法并不确切。

  他介绍说,首先《投资基金法》并未出台,私募基金的人数与金额未有说法,更重要的是私募基金目前尚未名正言顺,何谈试点?其次,从管理人来说,私募基金只要求管理人在监管部门备案,而此次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的开放式基金其管理人仍需证监会批准。另外,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只针对投资人,而不对外公开;私募基金杜绝作任何广告、宣传。

  虽然有人将此次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开放式基金错觉为私募基金曙光,但是此种错觉并不会令人失望。此举毕竟标志着向着市场化的更进一步,政策不会漠视需求————私募基金也好,其中以保险公司为主要募集对象的私募基金,都将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