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指数投资 > 指数观点
基金业负重抢跑
2001-12-11 08:00:00 来源: 字号:

 
  明天,中国将正式“入世"。尚处于襁褓期的基金业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领域,因“基金黑幕"和“基金频踩地雷"事件而声誉陡降的中国基金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生存状态。面对外部环境短期内难以获得根本性改善的现实,弱稚的基金业主动向虎视中国的洋同行伸出橄榄枝,并争先恐后地与其预订“婚约",欲站在巨人肩上起跳。嫁接洋枝的同时,基金业也正加速自我革命,推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基金、重建其立足生命线————信誉。业内人士预言,在内外开放的挤压下,中国基金业将洗除其固有的垄断傲气,回归其生存的本质————受人之托为人理财。内外开放将令基金业步入空前的嬗变期。
  “中国基金业正负重抢跑,以免在即将到来的市场大洗礼中沦落为被淘汰者。"一位受到投资者追捧的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描述眼下中国基金业的状态。
  先天染疾的婴儿
  一位大券商的资深基金研究人员直言,年仅三岁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可以说是先天染疾的婴儿。到目前为止,仅有14家基金管理公司的中国基金业一直是“高门槛"的垄断行业。因为垄断,基金业一向神秘不可探,更罔顾投资者的利益。而本应以投资者利益至上的基金管理业自诞生即被监管部门赋予“稳定市场"的重任,这令基金业偏离了自身生存的价值!
  更令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基金管理公司竟以牺牲投资者的利益为前提,高位接货,“基金黑幕"令中国基金业整体失信。今年某基金管理公司连踩“银广夏"和“数码测绘"两颗地雷,损失惨重。一机构投资者负责人称,如果为开放式基金,后果定不堪设想。尽管不能苛求基金管理公司有“火眼金睛",但诸如“投资失误"之类的解释无论如何难以取信投资人。
  中国基金业的专家理财水平为众多投资人所不齿。在连续的大牛市中,在享有“定向配售"特权的初生岁月,基金在一级市场的固定收益令人艳羡。但基金的整体收益并不理想,且惜于分红。此后,剥夺了“定向配售"权,基金仍曾凭借资金优势及一定比例的预付金特权在一级市场上忙碌,然而今年的股市强寒流曾令基金大面积亏损。平安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所刘文弟预言,今年净值增长为负数的基金可能将达2/3!
  国通证券研发中心资深基金研究员陈爱学指出,中国基金业的规模太小,更缺乏具有品牌的大基金,如不快速膨胀,根本无力与洋同行抗衡。
  提速扩容
  中国基金业扩容的急迫性不言而喻。陈爱学仅用一组对比数字向记者简而言之:目前,中国14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着45只封闭式基金3只开放式基金,市值仅800亿左右。而欧美一家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所运作的资金达数千亿美元。
  于是,今年以来,基金业的急速扩容被赋予政策倾斜。6月13日正式发布的《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首资将基金设立发起人的范围扩大至非券商和非信托类的机构,并首度引入“好人举手”制度。市场机制的引入意味着基金业对内开放的大门洞开。在政策的鼓励下,券商们无一闻风而动,且多有意问鼎主发起人。据透露,到目前为止,已有27家券商、16家信托公司和27家实业公司等其它企业递交了“自律承诺书”申请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更多的机构在积极行动着。“好人举手”制度下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银河基金管理公司日前已获准筹建。业内人士预言,明年上半年,基金业将涌现一批新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扩容驶入快车道。
   记者采访中,更多业内人士提及11月27日出台的《关于核准基金管理公司重大变更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和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基金设立申请核准程序》,因为《通知》对基金公司股权转让、增资等不再施行审批制,而由企业自主决定。而《程序》则将以往繁杂的审批省略。这是极其明确的政策信号。
  平安证券研究员刘文弟预期,随着券商增资扩股的自主、保险资金获准入市、社保基金大规模入市及私募基金被“招安"等一系列可以预期的后续利好兑现,基金管理公司必将“遍地开花"。广东证券一位研究员称,基金管理公司大扩容不仅仅意味着参与者数量的急增,更是单个基金管理公司规模的膨胀。目前,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市值仅逾百亿。如果保险资金一旦获准直接入市,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规模将可能超千亿元。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家可运用资金已逾千亿。而有关部门预计2005年中国可入市的商业保险资金量将达1700亿!社保基金更将呈几何倍数递增。7万亿的居民储蓄及难以确切统计的各类游资更是未来基金业的目标市场。
  平安证券刘文弟认为,不久的未来,中国基金业将不再是少数机构垄断的行业,“群雄混战"的局面将很快出现。
  银河证券胡立峰更认为,《关于核准基金管理公司重大变更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预示着基金业“合纵连横"及资产重组的时代来临。 
  预订国际婚约
  在合资基金法尚未出台的情势下,预测大势的中外资券商早已先行一步,从技术合作过渡至资本合作。短短两三个月内,已有18家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纷纷与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巨头订立国际婚约,拟成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这些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都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力争挤上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头班车。不仅如此,记者采访获悉,几乎所有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它有意发起设立基金的机构均在谋求与洋同行携手联姻。合资成为目前基金业最热的大潮。
  在基金业的积极行动中,合资基金已是呼之欲出。
  “合资是国际化进程的必然。"国泰君安董事长金建栋在谈及其与德国安联成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联合工作组的目的时如此坦言。此人士称,“入世"后,国内现行的基金管理模式和操作手法将面临严峻挑战,近期市场的大调整已经提前给券商上了一课。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将引致人才竞争的加剧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并改变目前基金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合资基金的加盟更将加剧中国基金业本身的竞争,引发激烈的兼并。“站在巨人肩上攀高"是中方合资的主要动机。国通证券陈爱学认为,现阶段中方更看外方的营销策略、技术手段和风险管控经验。“河上有桥,何必摸着石头过河?"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名言"常为基金业用以注解“合资热潮"的动因。
  当然,外资基金业看重的则是中国未来高达数十万亿的企业年金和保险资金及社保基金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国内基金业的人脉及网络优势为外资所缺乏。尤其是在政策还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外方选择优质的中方进行合作,不失为上佳选择。富通集团上海首席代表阎小庆称,欧洲资产管理公司对一个地区的投资有长期的战略考虑。而一个成熟的外国基金管理公司未必能在新兴的中国市场上成功。因此与中方合作并获取经验是外方的目的。
  与海通联手的富通更希望在政策允许时将中国社保基金推向国外。
  一家中方券商负责人称,在有限的政策保护期内,外方正利用其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借道中方“抢占滩头"。
  眼下,中外双方都在渴望合资基金法规的尽早出台,以可明正言顺地“缔结良缘"。
  多位基金研究人员指出,在认同中国基金业“习洋技以与之抗衡"的同时,不必强化外国同行的侵吞之心。强力挤压才能迫使中国基金业实现自我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