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基金“制造先锋”蒋璆:华安制造先锋不到三年收益翻三倍
2021-08-18 10:37:1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字号:

2018年12月25日,上证指数收于2504.82点。当天,华安基金旗下一只新产品:华安制造先锋(006154)公告成立。


2年多过去了,上证指数反弹至今,涨幅在40%左右,而华安制造先锋净值已经翻了3倍(截至2021年8月16日),在同期产品中处于领先,在今年震荡的市场行情里依然连创新高。


梳理这只基金各个阶段的表现,竟无一例外都进入了优秀区间,并且排名十分靠前。



得益于出色的表现,华安制造先锋的基金经理蒋璆也因此受到基民关注。应该说,经过这一轮基金业绩的洗礼,不少基民拓展了基金经理的关注范围,对产品的要求也更高了,研究更深入了,不仅会考察基金经理是否能在各个阶段都能跑出亮眼业绩,而且是否抱团、是否风格漂移也成为主要的衡量指标。


那么,这对于投资风格统一、中长期+中短期构建投资组合、复旦大学世界经济学本硕学历、海外实业工作背景、具有买方卖方经验的蒋璆来说,不断创出新高的业绩已经充分体现了他的得心应手。


基金经理蒋璆:难以复制的产业+制造业研究经历


虽然华安制造先锋成立于2018年底,但是蒋璆首次出任基金经理是在2015年6月16日、上证5000点高点,接手了华安动态灵活配置,管理这只基金6年多以来,其表现在同类97只基金中排名第二,业绩接近翻了两倍。


截至目前,蒋璆一共管理(包括合管)4只产品,每一只都表现出色。


回顾蒋璆的从业背景,应该说他具有很多基金经理难以复制的过往经历:他在复旦大学学习世界经济学,硕士毕业之后,前往韩国浦项制铁公司首尔总部工作了3年,主要负责进出口贸易方面的业务。


应该说,这份实业工作经验非常有益于蒋璆之后的研究、投资过程,对上市公司、产业发展的认识和把握。尤其从细分领域来看,蒋璆对于包括钢铁等偏工业、制造业的领域上有一定的研究优势,也为之后投资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7年,蒋璆转型研究员。他追求的是从实业的角度、产业的角度去研究公司,而不是仅从金融的眼光去判断,因此更能清晰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于是,从国泰君安研究员到华宝兴业研究员,再到2011年6月加入华安基金,从基金经理助理做起,再到4年后正式出任基金经理,蒋璆具备了学术、理论、实业、实战的多重经验,使得他6年多以来的基金经理生涯基本都呈向上趋势。


从选股策略上看,蒋璆最擅长的策略是价值型成长(GARP)策略。即首先通过"自上而下"的研究结合经济环境和政策导向,精选高景气的行业及领域;再通过"自下而上"的选股方法综合竞争壁垒和估值水平精选质优标的。因此,他的选股标准是高景气赛道中具备合理估值的好公司,而交易策略往往采取难度更大的逆向投资、左侧交易。


现如今,分析基金经理的能力都会提到能力圈。关于能力圈的范围究竟是越宽越好,还是越深越好,众说纷纭。但不论是宽是深,知行合一才是最好,深知自己的能力圈,且遵从自己的能力圈进行投资,赚取自己认知范围的收益,也许才是投资获胜的秘诀。


而蒋璆的能力圈聚焦于"科技成长+高端制造+周期行业"这几条赛道,早在科技、制造业风口起飞之前,华安基金和蒋璆就已经布局其中,并且越走越稳。


代表作:华安制造先锋


目前在管的4只产品当中,华安制造先锋可以说充分发挥了蒋璆的投资实力。


当然,这首先得益于华安基金公司在2018年年底低点的时候发行并成立了这样一只重点配置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偏股型基金产品,而蒋璆一方面把握住了市场节点,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圈优势。


蒋璆将股票仓位中枢长期维持在90%以上,相对淡化择时,但持仓结构、行业赛道会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


自成立以来,华安制造先锋的重仓行业始终集中在电子、机械设备、计算机、电气设备之上,减少风格漂移,但又深挖了行业机遇。


比如说,2019年年中,半导体股价不断下跌,蒋璆却发现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是不断向上的,大量半导体公司未来6-8个季度的盈利都是上行的。而且从政策方向上,蒋璆看到了大量关于半导体自主可控的政策。于是,他顶着市场的压力,提前布局,为之后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今年以来,蒋璆也是踏准了节奏,不仅电力设备、新能源板块一骑绝尘,还加仓了有色金属和军工,整体收益率不俗。其二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中,对于中环股份、捷佳伟创、亿纬锂能、迈为股份的持仓时间均超过4个季度,最多的甚至有7个季度。


(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最新前十大重仓股,成份股不作为个股推荐)


提及后市的投资主线,蒋璆强调,从宏观层面上看,"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未来5年的战略导向和发展目标已经清晰,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从全年角度,在整体估值受压的背景下,蒋璆认为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将主要集中在盈利快速增长的高景气行业和个股,景气度趋势将成为决定细分行业相对表现的关键因素。


他表示,未来组合配置结构上将以宏观政策主导下的科技兴国、中观产业升级下的制造崛起、微观盈利驱动下的业绩为王作为核心配置主线,重点关注长期受益于科技创新和"碳达峰"战略的电动车、智能驾驶、光伏、半导体、军工、新型消费等高景气度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