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雨欣:刚兑打破后的信用新时代
2016-04-18 08:48:23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字号:

  (作者系华安信用四季红、华安稳固收益债券基金经理石雨欣)


  自2005年短期融资券问世至2013年,信用债市场无一例违约事件发生,成为信用债投资的黄金时期。随着信用市场的扩张以及发行主体的不断增加,发债企业的信用资质不断下沉;但由于国内经济一直保持较高增速,地方政府债务也处于不断扩张时期,政府支持的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强,并且商业银行坏账率较低,信贷支持政策宽松,信用风险暴露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使得信用评级以逐年上调为主。


  信用债市场发展初期,投资者对于信用风险的识别以企业属性为标识,基本认为国企发行的债券等同于刚兑,民企发行的债券由于在外部融资支持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所以从利差表现来看,民企发行债券的信用利差普遍高于国企债券。


  2014年以后,宏观经济增速下台阶,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暴露,过剩行业企业的经营压力凸显,而信用评级的虚高使投资者放松了对信用风险的警惕。随着商业银行坏账率的不断上升,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有选择地收紧,同时中央提出打破刚兑的口号,“刚兑神话”终于被打破。2014年3月 “11超日债”因不能按期全额支付本息,成为国内首例违约的公募债;2015年4月,“11天威MTN2”由于公司发生巨额亏损,未能按期兑付利息,成为首例国企违约案例;2015年二重、英利、雨润等陆续出现本息不能如期兑付的情况,债券市场的刚兑加速打破。


  从近两年的违约案例来看,违约主体涉及央企、地方国企、民企,这意味着国企并不具备先天优势。从利差分化趋势来看,企业属性的分化并不明显,而行业利差的分化却逐渐明显,产能过剩行业的利差显著扩大,包括股东属性、政府支持、银行信贷等外部支持因素均被弱化,信用利差的分化终于回归企业基本面。


  打破刚兑,信用市场的风险由原来的权属歧视转化为真正的基本面考量,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享有较低的融资成本,而经营压力大、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将被市场给予更高的风险溢价,这促使信用市场的定价趋于合理,也有利于提高债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从去产能的进程来看,钢铁、煤炭等行业的去产能力度低于预期,这些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将长期持续,信用基本面的压力持续,信用风险的暴露也将继续在市场中存在。


  年初以来,信用债走势与利率债不断出现较大背离,虽然利率债反复震荡,但信用债继续受到投资者追捧,信用利差持续被压缩,而过剩产能行业和低等级利差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增速下台阶、去产能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的信用风险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未来仍有发生信用违约个体事件的较大概率,但由于债券市场目前整体杠杆水平有限,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


  对于债券投资来说,2016年的首要任务就是防范信用风险,避免“踩雷”成为重中之重。信用研究将继续回归基本面的分析,在外部支持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原有简单的属性划分已经失效,地方政府支持的意愿和能力不断下降,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更为谨慎,发债企业的各层保护伞被逐步打开,虚高的信用评级将面临大幅下调的压力,投资者不仅需要防范低等级信用风险的扩散,还需防范信用评级大幅调整的风险。